顯示具有 讀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讀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文學》妻妾成群

  讀完書我馬上聯想到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發現這兩本書有層次上的差異,《傾城之戀》中的女性角色已開始勇於說出自己的想法;追求理想的愛情、 甚至再婚,而〈妻妾成群)則始終停留在「模糊的感覺」階段。令我不禁好奇蘇童與張愛玲的寫作背景,經查資料得知蘇童1963年生於蘇州;張愛玲1921生 於上海後更令我不解,就層次上來說,書中人物的行為似乎應當相反才合理啊?於是我自己這麼解釋:女性反抗的思想在張愛玲所處的時代剛萌發,她身為一個新時 代獨立女性,同時又是文人,便勇敢地大聲疾呼,因此作品中表現手法較為強烈;蘇童則是站在蛻變過後的時空,試著回過頭去描寫、記錄一個時代的縮影。
 

 
  蘇童筆下的時代,是自古不曾消失的父權社會。父權社會的形成,有因為原配無法生男孩需要再納妾,也有人提出一個茶壺需配五個杯子的論調,如此看來,促 成妻妾成群的原因,一是男人的貪與慾;二是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男人貪與慾的事實在歷代詩句中可見一斑,如:漢羽林郎「男兒愛後婦,女子重前夫」、白居易 長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男人掌握權力後將女性與珍寶畫上等號般蒐集,皇帝後宮三千佳麗,微服出巡見到哪個民女貌美便用進手段據為己有,美女永不嫌多, 慾望永不滿足。傳宗接代的觀念在書中好幾處被提及,然,皆不是以男性姿態描述,反而以女人間爭寵的手段呈現,例如:卓雲為了比梅珊早產子打催產針;用瀉胎 藥害梅珊,或頌蓮想「男孩比女孩好,管他咬不咬人呢?」透過一個女性角色說出帶有濃厚的性別歧視意味的語句,顯示儘管不平等,女人仍堅守這個規則勾心鬥 角,這正是女性最可悲之處。縱使現代社會漸趨開放平等,少子化的趨勢下仍出現性別比率不均的現象,顯示出傳統觀念深植人心,並非短時間可以扭轉,女性尚須 自立自強,不斷爭取。


  書本中妻妾相處,每一步都在設局,言談間雖稱不上刻薄,卻是酸溜溜極盡比喻諷刺之能事,造成這種悲劇結局的原因,第一是人性自私,第二是父權社會中的 沙文主義。自私是人性,有誰願意和別人共享呢?前幾天商界巨擘王永慶辭世,陪伴他事業打拚15年的二房說:「他是個很好的人,當年我陪著他一路走來,直到 後來取了三房,我們的情緣才走向終點」話雖說得婉轉,卻透露出一絲不甘與哀怨。歷代有無妻妾相處和樂融融?想必有,但我們知道大多數無法達到和平。基於自 私的心態,明爭暗鬥無可避免。書中對此著墨甚細,人物的動作、神情,將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如:頌蓮看到梅珊和醫生私通,心中隱隱有幸災樂禍的情緒;卓雲 唆使雁兒對頌蓮下蠱,表面卻仍假意關心,在頌蓮一剪刀將卓雲的耳朵剪下,是不是蓄意?真的「只有天知道啦!」,頌蓮嫌燒樹葉難聞遭傭人抱怨,大太太毓如嘴 上罵傭人們多事,最後仍吩咐傭人「你們給我去燒,別理她」,著實在下人們面前展現她的器度、地位與權利。沙文主義從一句「陳佐千揮揮手說,休想,女人永遠 爬不到男人頭上來」顯示女性地位的低落。頌蓮的身世是傳統女性的悲劇枷鎖,然而她的思想中卻有著抗拒的種籽,這樣的種籽在其身處時代才剛開始萌芽,結尾輕 描淡寫一句「頌蓮說她不跳井」反而刻畫出她對現實不滿卻又無力掙脫的困境,猛力一擊,給讀者極大的心靈震撼與回響。
 


  其實現代相當多女性人口已掌握自主空間,戀愛、婚姻、事業,可以為自己的人生掌舵,不過由於目前是兩個時代的交接點,老觀念的長者仍健在,新觀念的一 代正處壯年時期,難免會有衝突,聯合報繽紛版上常有婦女寫下婆媳在傳宗接代上的不和;或老一輩的人對於現在年輕人戀愛的態度不齒;「穿著Prada的惡 魔」中梅莉史翠普飾演女強人的角色,人們稱之為「女魔頭、工作狂」然而她的助理為她解釋:「如果她是男人,大家就會說『他工作多有效率啊』。」多麼令人會 心一笑?我想這些不平等,除了女性須自立自強,不斷爭取外,時間也會汰舊換新,慢慢將女性地位推上高峰。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散文》侯文詠 - 不乖

      從國中的時候就開始閱讀侯文詠的書籍,從散文,短篇小說,長篇小說,極短篇到有聲書... 覺得他的作品兼具「娛樂,啟示,引人反思,文采」不過既2007年的靈魂擁抱後,我就好一陣子沒有follow他的書了,有時會把以前的舊書拿書來翻,文采還在;趣味還在;領會得卻不同,所以今年的新書 - 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一出版我就迫不及待地買來看。

       看了前面,有些失望,越讀越快;越翻越快想找到些當頭棒喝的文句或概念,卻覺得他一再重複著以前表達過的觀念,或許是出現在危險心靈中的啟示;或許是在我的天才夢裡的想法,就在全書將近結束時我停頓下來思考,到底是侯文詠沒有說出什麼新意還是隨著時間,我們讀的書越來越多;學校聽到不同教授的觀點;在資訊爆炸的現代,在文化交融的島嶼上看到各種不同的可能;還有重複閱讀以前的作品體會各種出不同的想法。

       好幾週以後,我再度打開這本即將讀完的書,就在我抱著失望的心情決定把它一口氣讀完時,我忽然看到了令我驚豔的內容,是我曾經和一位理工科學長爭辯,卻缺乏邏輯和說服力而敗下陣來的題材 :「學校通識教育與人文藝術的重要性」侯文詠再次發揮他那理工科的清晰思緒加上文學的筆寫成了一篇觀念大彙整,讀得我好感動!!!! 


      恨不得那些覺得「人文藝術是他媽的屁,我的專業科目比較重要」的打混學生都認識到這個理念:

「讀電學,力學,會計學或統計學這些身外之學時我們很少會一邊讀書

 一邊感動地流眼淚,為什麼呢?因為身外之學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因

 此感不感人是其次。但人文完全不同,是一種身同之學。當我們接觸

 它時,感受到的是對別人的人生理解;對自己內在情感的觸動。」


他引用了追憶似水年華中的一句話來解釋人文的重要性:


「真正的旅程只有一種,沐浴在青春之泉的方式也只有一種,不是探訪奇

 鄉異地,而是藉由別人的眼睛來看這個世界。」


       因為提升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自我察覺,一百雙眼睛就有一百雙觀點,這也是獨立思考的可貴性藉由人文藝術,我們能從別人的眼中看見自己沒有察覺的事,當我們觀看一本書,一幅畫,一場展覽受到感動,就是我們可能有類似的情感;或正處在同樣的境地,唯有能夠察覺自己的情緒波動,理解自己的情感與行為,我們才開始認識自己。書中又繼續解釋人文藝術的重要性外它的力量:


 「對人文的嚮往也就是一種對連結的追求。當人受到同樣的情緒想法

  感動時,彼此便被同樣的信念,感動連結起來,而當連結發生時,

  它就開始產生神奇的力量,改變,影響世界,歷史。這樣的力量,

  正是人類所知道的力量中最強大,最無與倫比的。」


       正是這股力量,柔和的軟性的力量,
不斷影響著我們的過去未來,甚至微妙地影響著我們身處的時代,人文藝術是一種複雜的交互的作用,不像戰爭或物質的影響力這麼快速而顯著,然而沒有情感與連結的人容易趨於空洞,像電子儀器少了那麼些人性化,身為人類這樣存在,如果沒有了人性,還剩下什麼呢?
 

      另外這次的閱讀經驗也更鞏固了我的信念,聽一場演講或一門無聊的課,只要講者說出一句對你有益的話就是值得;同樣地讀一本書,只要整本書裡給了你一次的滿足喜悅或新知就是值得。

2009年5月9日 星期六

《詞》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短短58字內,春、東兩字就各用了兩次,非但不讓人覺得煩膩,反而營造出時令美好以襯托詩人心中的哀 愁,如同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煙花三月下揚州」所激起的不捨之情:李白與孟浩然這對好朋友,將在春光明媚的時節分手,倍感心痛。而李後主見時光荏 苒,可愛的春季又來,萬物將有新生命、凡事有新開端,自己卻擺脫不了亡國之君、生不如死的命運。

  一開頭「春花秋月何時了」就道出厭世的想法,諸位試想春花秋月適合等迷人,多少人在追求的,作者卻感嘆「何時了?」希望它趕快結束。正是因為美好的事 物會引發他「往事知多少」的感慨,因此首兩句是因果關係句。小樓昨夜「又」東風的又字,用得極佳,表現出時光一再而作者身陷其中的無奈與苦痛。

  下片以「改」對比「應猶在」,最終直接點出問君能有幾多愁的情緒,是來自物是人非的感慨。從上片首句發出無語問蒼天的問句,到此「問君…」問讀者,乃是對人發出吶喊。然而上天、人世,都不能給他答案,因為答案早已明朗,在李後主心中、詩中。

  所以最後答覆,回到自身,滿腔苦水如江河滔滔不絕,確有悲從中來情緒湧現之感。特別是「恰」字用得精準,因為問君是問讀者,引發眾人不同的思潮,而這個恰字一下,將大家都拉回同一個陣線,讓大家感同身受其困境。整闋詞以問句開頭;答句結尾,更增添其詮釋的完整性!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經濟》一件T-shirt的全球經濟之旅

  整本書中舉例無數、報表、曲線圖、翻來覆去地說明,其實都圍繞著一個主軸:「全球化經濟對各種社會、經濟體制是壞事也是好事。」因為全球化在某些環境 可能提升財富,但是在某些局勢不穩(政治、氣候、市場運作不良)的地方卻成為貧窮陷阱。全球市場沒有一處不受政治控制,先進國家都喜歡高談闊論自由貿易, 其實關稅壁壘到近代還是存在,一些不得已的利益關係、政治手法,都牽制著全球經濟脈動。
  首先就要釐清美國為何在這場「向下沉淪的競賽」中佔盡優勢,天時、地利,最重要的是拓荒者精神和科技的進步,當然拓荒者精神是科技進步的推手,美國棉 農憑著一股堅毅造就機械化,使美國成為全球紡織產業轉型後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另外,廢物利用-將棉籽從無用變成有用,站在經濟的角度來看非常實惠;站在 現今保育的角度來看又非常環保。雖然美國棉農也曾遇到一些政治問題及法條的規範,使得轉型不順遂,但是由科學發現及應用建構的良性循環,讓美國在全球化的 環境下不斷累積財富。

  那麼何謂向下沉淪的競賽呢?勞工價成本問題。作者首先要推翻血汗工廠是十惡不赦的制度這個事實,事實上它們的形成有些原因來自勞工的正向力,從農業社 會轉型到工業社會,背負家庭重擔的婦女;盼望脫離家鄉苦日子的熱血青年,造成企業這樣壓低成本的競賽似乎成為產業轉型或文明社會「進步」的必經過程,重點 是這些勞工許多是樂於這麼做的,而享受資本主義帶來甜美果實的人卻在大聲疾呼,這樣的現象弔詭得令人不解,這也是作者決定寫作此書的原因。

  世界上有許多灰色地帶,我們無法指出放任經濟、自由貿易、集權管理、政府介入孰是孰非,更不能武斷決定採取哪種經濟制度。經濟層面上,資本主義和共產 主義其實應該相濡以沫,解決眼前的問題。它們的關係就像在野黨和執政黨,彼此是對立的,但是當它們在對立中各自進步,那就是人民最大的福祉。

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文學》滾滾紅塵

  滾滾紅塵中女性困境可以分成前期與後期:前期困境來自父權社會下,身體上的限制、傳統價值的限制;後期困境來自身份上的限制、民族情懷與個人愛情。自覺來自困境;由困境而生,卻不一定有解決之道,困境中的自覺使痛苦與不幸油然而生。
 

  韶華被監禁在父親權威之下,而她被監禁的理由正是傳統價值對女性的不平等,父親辱罵母親,因為她外遇,然而男性仍舊可以三妻四妾;父親又辱罵、監禁 她,因為她追求自由戀愛。前期身體上的限制是先天男女差異,女性個體在自然界本就比較脆弱,除了肢體肌肉結構的差異;還要承擔生育的風險;或是女性的不方 便。因此要逃脫不容易,只能默默忍受到父親歸天。
 

  後期個體上的限制是性別和職業上的限制。其實性別限制又跨足傳統價值的限制,因為女人被認定不該參予政治;要在家相夫教子。而韶華文人的身分,讓她在 戰亂的時代無養活自己的一技之長,戰爭了誰還管你文學呢?而隨戰亂而來的執政輪替,又讓她必須敏銳地隨著轉換歌頌對象來生存。
 

  最後也是最顯而易見的困境,即是民族情懷與個人愛情。她與月鳳的強烈對比,有自覺但無理性,因此痛苦,而這個困境之所以如此悲壯,在於前面將困境的放 大、強化,因為整個民族的人都不能接受;生活的環境不允許;連閨中知己也不例外。因此她愛上了漢奸可以說上述所有困境雪上加霜。
 

  自覺的部份,我想來談談月鳳,我們一直矚目在韶華身上,而我們也知道韶華文人的知識與自省力為她帶來了自覺;也帶來了痛苦,月鳳呢?她的自覺是什麼? 月鳳是主觀歷史下的正常女性,跟隨男友為國捐軀,因此她所有的自覺都成了壯烈的故事;而韶華是特異的。她們一對好友是對比,我想這麼比喻:如果韶華是文人 筆下的實驗組,是被創造出來,要刺激當代讀者的新想法的;那月鳳就是對照組,主流意識認同的角色。

2009年1月1日 星期四

《文學》淺談張愛玲與半生緣

  上回讀了蘇童的妻妾成群,讓我聯想到張愛玲的作品,這次讀半生緣之前,特別查詢許多相關資料,初淺連結張愛玲的成長背景、人格特質與其作品之間的關聯性。
  張愛玲自小活在一個文化衝突的家庭。雖然是清末名將李鴻章的曾外孫,張家的家境卻逐漸下坡,到了張愛玲的父親時已全然不事生產,過著留辮子、寫古典詩 詞、娶姨太太、抽鴉片、捧優伶、打麻將的舊制悠閒生活,這種典型的遺少,渾然不知世界正產生遽變;即使察覺了也不肯面對新時代,終究被世界遺棄。儘管張愛 玲的父親沒有給他足夠的父愛,不可否定的是自幼他的嚴加教導,讓張愛玲熟讀古典詩詞,使她的文字的功力爐火純青;尤其對人物服飾描寫之深刻堪稱是「現代曹 雪芹」。

  家世背景影響創作方面。她筆下的場景與情節,多出自幼時所見:保守、悠閒、無聊、沒有希望的的生活型態。甚至角色悲慘的身世正是她親身經歷的翻版,曾 經就發生一件事深深影響她的作品,而這個場景恰恰就出現在半生緣中:有一回父親因繼母讒言毒打她,並掏出手槍揚言要置她於死地,這場嚴重的爭執過後,害著 嚴重痢疾的張愛玲被關入不見天日的柴房,直到她逃到已離婚的母親家。這儼然是曼楨遭親姊姊曼璐陷害,為姊夫祝鴻才所玷汙,被監禁在密室。而她筆下的母親也 多受後母的影響,不是尖酸苛刻;就是保守愚昧又怯懦,無法保護孩子遠離父權的迫害。

  再談到受母親影響的部份。其母是留洋的獨立新女性,西化的思想啟發,為保守的家帶來文化衝擊,這使得張愛玲膽大前衛,成名後更得了個「衣不驚人死不 休」的封號,而她的作品中也往往色彩斑斕。也因為接觸到新時代的思維,她應是痛心疾首創作在描繪這些固定的場景,筆尖流露出比墨色還濃的無奈與諷刺。我想 她自己必然是打從心底看不起這一切的。

  「半生緣」書名就直接點出:「破碎的緣分」描繪中國傳統社會中,男女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無法擺脫桎梏的無奈,只好在時代的驅使下,演完一場歷史悲 劇。男女主角曾有段美好情緣,但後來陰錯陽差只能各走各的,中年聚首終究人事已非,回不去了。而這故事最複雜也最令人玩味之處,在於其故事主軸是由多重的 人物三角關係所組成,以下是我自己繪製的簡圖:

  

  全書我最喜歡的兩句話:第一句是「他們在沉默中聽見那蒼老的呼聲漸漸遠去。這一天的光陰也跟著那呼聲一同消逝了。」這一聲消逝得蒼涼又哀怨,像是比喻 一天的遲暮;老人的遲暮;舊中國的遲暮;還有世鈞和曼楨緣分的遲暮,只是快樂的他們還不知道悲悽的命運悄悄來到。另一句是曼璐興起了一個歹毒的念頭,為了 保住自己要陷害妹妹曼楨:「像一個黑影,一隻野獸的黑影,牠來過一次就認識路,咻咻地嗅著認著路,又要找到她這兒來了。」 這比喻打得真貼切,有這麼點陰森森地,讓人發毛的,而且歹毒的念頭要加諸於自己手足之上,總是很冷血沒有道德的,因此這裡將念頭化成一隻獸,是牠自己要找 上門,以此為自己脫罪。

  張愛玲因自小缺乏愛,個性冷僻、孤慠;因聰慧而早熟;因自信而敢於與眾不同,成為時代新女性,並一再創作出驚艷社會的作品。然她曾於〈自己的文章〉中 說:「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壯則如大紅配大綠的的顏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但她的刺激性還是大於啟發性。蒼涼 之所以有更伸長的回味,就因為她像葱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因此談到張愛玲的作品大家總會用「華麗的蒼涼」來形容。好像偉大的樂章誕生在音樂家窮 困潦倒的時候;千古傳誦的詩句往往是詩人內心最沉痛的吟哦。這些偉人之所以為偉大;在於成功之後背負的哀傷;在於他們經歷過超乎常人的經歷。

2008年12月11日 星期四

《樂府》羽林郎


昔有霍家奴,姓馮名子都。依倚將軍勢,調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長裾連理帶,廣袖合歡襦。頭上 藍田玉,耳後大秦珠。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一鬟五百萬,兩鬟千萬餘。不意金吾子,娉婷過我廬。銀鞍何煜爚,翠蓋空躑躅。就我求清酒,絲繩提玉壺;就我 求珍肴,金盤鱠鯉魚。貽我青銅鏡,結我紅羅裾。不惜紅羅裂,何論輕賤軀?男兒愛後婦,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貴賤不相渝。多謝金吾子,私愛徒區區。
   起初讀這首樂府,內心沒有太大的感受,直覺認為不就是首和陌上桑類似的樂府嗎? 而且情節不及陌上桑交代得清楚;視覺色彩上也沒那麼繽紛。期中考當 天,看著黑底白字要我賞析這首詩,一枝筆懸在空中躊躇不前,終於等我鼓起勇氣下筆,詩中的畫面卻一張張浮現。驚覺作者構思之神妙時申論已接近中段,內心澎 湃震盪不可言喻,讚嘆著一字一句運用之巧;暗罵自己驢一般的遲鈍。
  首先,全詩以全知觀點展開序言,站在上空俯瞰整個故事,讓讀者清楚時空背景。也因此這個霍家「奴」的奴字方可用得自然,試想若一開始胡姬即以第一人稱 的身分出現,站在她的觀點,不論這個奴字是只身分地位,或是在品德上貶意,都不適合由一位在中原沒什麼地位的外族小姑娘來說了。

  故事發生在美好的春天,這時萬物都春心蕩漾,當然也包括了馮子都和胡姬,在此作者設定的情境任誰都放下了戒心,使得第二段胡姬「不惜紅羅裂」,做出激烈抵抗時,增加了故事的爆點亦突顯出胡姬貞操。

  第一段大費周章地描寫胡姬,和陌上桑羅夫的出場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在為後段埋伏筆。同時由此也可以看出敘事詩重儀仗而略寫容貌的特點,由於讀者已被胡 姬的美好可人吸引,所以當馮子都一步步侵犯她時,激起讀者莫大的憤慨。作者高明運用「就我」「貽我]「結我]層遞寫作的手法將故事推向最高潮,當清脆尖銳 的聲音響起,紅羅裙裂開時,外界的一切彷彿靜止,胡姬氣憤著;馮子都尷尬著;讀者等待著......

  最後,胡姬圓融地緩和了緊張的氣氛,「貴賤不相渝」是以禮教說服馮子都,「多謝金吾子,思愛徒區區」又給足了面子,讓他知難而退。此時所有的讀者都放下了心中的重石,為她處理得當露出微笑,而這首敘事詩也畫下一個觀眾掌聲喝采不斷的句點。

2007年2月21日 星期三

《小說》But was it Murder?


【What does this book talk about?】
  The story start on a man who was called Alex.Forley, an antique furniture businessman,was found dead in his own house. It seems everyone keep a secret,
but what are they trying to protect? And for what? The two policeman detective Inspector Rod Eliot and the constable Jamie Bowen, trying to follow all the clue then
crack the case.
  It's so hard a situation with so many people hiding things from them. The only thing they can depend on is Forley's diary which was written in Greek and Latin. And the most
surprising and interesting thing is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Suddenly appear a key point clue and the deponent ,who is just a cleaning woman that the murderer forget she could tell the point of the whole story.

【Which of the book do you like the most?】
  After a long time analyzing and evaluation, they at last find out the truth:
Mr.Forley was completely commit suicide ,but it’s his doctor Mr.Wilver who also is his
Friend use his Achilles’ heel to make he suicide!

【Will you recommend this book to your friend? Why?】
  Of course I will.( Especially to our Chinese students)
  The book is pretty short and easy to read, there’s no difficult words and grammar inside it.Also it’s full of clue that need logic、observation and judgment to puzzle the whole murder case.Just like the two policeman hash over every details and put them together to find out what's the feature of the puzzle like. I think the 3 element is essential in our daily life!
  There still another reason I want to recommend it: Mr.Forley’s death is decided by his behavior! Never have an affair with who already married!
recommend it: Mr.Forley’s death is decided by his behavior! Never have an affair with who already marr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