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日 星期四

《文學》淺談張愛玲與半生緣

  上回讀了蘇童的妻妾成群,讓我聯想到張愛玲的作品,這次讀半生緣之前,特別查詢許多相關資料,初淺連結張愛玲的成長背景、人格特質與其作品之間的關聯性。
  張愛玲自小活在一個文化衝突的家庭。雖然是清末名將李鴻章的曾外孫,張家的家境卻逐漸下坡,到了張愛玲的父親時已全然不事生產,過著留辮子、寫古典詩 詞、娶姨太太、抽鴉片、捧優伶、打麻將的舊制悠閒生活,這種典型的遺少,渾然不知世界正產生遽變;即使察覺了也不肯面對新時代,終究被世界遺棄。儘管張愛 玲的父親沒有給他足夠的父愛,不可否定的是自幼他的嚴加教導,讓張愛玲熟讀古典詩詞,使她的文字的功力爐火純青;尤其對人物服飾描寫之深刻堪稱是「現代曹 雪芹」。

  家世背景影響創作方面。她筆下的場景與情節,多出自幼時所見:保守、悠閒、無聊、沒有希望的的生活型態。甚至角色悲慘的身世正是她親身經歷的翻版,曾 經就發生一件事深深影響她的作品,而這個場景恰恰就出現在半生緣中:有一回父親因繼母讒言毒打她,並掏出手槍揚言要置她於死地,這場嚴重的爭執過後,害著 嚴重痢疾的張愛玲被關入不見天日的柴房,直到她逃到已離婚的母親家。這儼然是曼楨遭親姊姊曼璐陷害,為姊夫祝鴻才所玷汙,被監禁在密室。而她筆下的母親也 多受後母的影響,不是尖酸苛刻;就是保守愚昧又怯懦,無法保護孩子遠離父權的迫害。

  再談到受母親影響的部份。其母是留洋的獨立新女性,西化的思想啟發,為保守的家帶來文化衝擊,這使得張愛玲膽大前衛,成名後更得了個「衣不驚人死不 休」的封號,而她的作品中也往往色彩斑斕。也因為接觸到新時代的思維,她應是痛心疾首創作在描繪這些固定的場景,筆尖流露出比墨色還濃的無奈與諷刺。我想 她自己必然是打從心底看不起這一切的。

  「半生緣」書名就直接點出:「破碎的緣分」描繪中國傳統社會中,男女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無法擺脫桎梏的無奈,只好在時代的驅使下,演完一場歷史悲 劇。男女主角曾有段美好情緣,但後來陰錯陽差只能各走各的,中年聚首終究人事已非,回不去了。而這故事最複雜也最令人玩味之處,在於其故事主軸是由多重的 人物三角關係所組成,以下是我自己繪製的簡圖:

  

  全書我最喜歡的兩句話:第一句是「他們在沉默中聽見那蒼老的呼聲漸漸遠去。這一天的光陰也跟著那呼聲一同消逝了。」這一聲消逝得蒼涼又哀怨,像是比喻 一天的遲暮;老人的遲暮;舊中國的遲暮;還有世鈞和曼楨緣分的遲暮,只是快樂的他們還不知道悲悽的命運悄悄來到。另一句是曼璐興起了一個歹毒的念頭,為了 保住自己要陷害妹妹曼楨:「像一個黑影,一隻野獸的黑影,牠來過一次就認識路,咻咻地嗅著認著路,又要找到她這兒來了。」 這比喻打得真貼切,有這麼點陰森森地,讓人發毛的,而且歹毒的念頭要加諸於自己手足之上,總是很冷血沒有道德的,因此這裡將念頭化成一隻獸,是牠自己要找 上門,以此為自己脫罪。

  張愛玲因自小缺乏愛,個性冷僻、孤慠;因聰慧而早熟;因自信而敢於與眾不同,成為時代新女性,並一再創作出驚艷社會的作品。然她曾於〈自己的文章〉中 說:「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壯烈只有力,沒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壯則如大紅配大綠的的顏色,是一種強烈的對照。但她的刺激性還是大於啟發性。蒼涼 之所以有更伸長的回味,就因為她像葱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因此談到張愛玲的作品大家總會用「華麗的蒼涼」來形容。好像偉大的樂章誕生在音樂家窮 困潦倒的時候;千古傳誦的詩句往往是詩人內心最沉痛的吟哦。這些偉人之所以為偉大;在於成功之後背負的哀傷;在於他們經歷過超乎常人的經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