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Film》武俠




       武俠的拍攝有兩個主要的目的:想要回歸傳統;又想打破傳統,想回歸到武俠片帶給觀眾的心裡悸動;想打破近年來越來越誇張不實的成份。


       陳可辛導演認為「邵氏電影1967年由王羽主演的獨臂刀 算是影響那個世代小孩最多。」
60年代陪伴那時孩子成長的國片,也就是幾乎都是武俠片,不過當時科技與拍攝手法都還有限,因此大多也就是千篇一律的效果。到了70/80年代,李小龍的出現又掀起了另一波的武俠浪潮,隨著視覺藝術的要求,拍攝技術的進步,或者可以說是某位導演的個人偏好,而他又剛好拍了許多部武俠片,讓大家對於武俠片的映像偏離到一個虛無飄渺的境界,爾後出來的一些武俠片,多著重在視覺效果或場面派頭上,對於劇情的設計;人物情感的拉扯就多有疏忽。


       不過這些年間2000年李安導演導的臥虎藏龍就打破了武俠片的視野,劇情的發展與伏筆,仔細想想故事裡牽扯的愛恨情仇與人物間情緒的轉變,玉嬌龍偷寶劍與秀蓮的打鬥;玉嬌龍在客店裡的炫耀性打鬥;玉嬌龍逼得俞秀蓮痛心疾首反目;玉嬌龍最後和李慕白的竹林對決,每一場打鬥背後都事有所出,不為了製造武打鏡頭而隨意安插打鬥。而結局正鄭如好的武俠小說一般,不全然的大好大壞,而是留下淡淡一抹給觀眾。

      武俠在劇情的書寫,場景選擇上都回歸到非常現實,感覺就是真實會發生的事,
除了傳統武俠片帶給人的感性的悸動外;他又創造了一個理性的角色-四川補快,以相當醫學科學的角度,從中醫的穴道,針灸著眼,去探究武俠功夫對於人體造成的傷害。

      拍攝特別用了大量的慢速鏡頭,將畫面以一秒500格的速度分割,
相當於普通鏡頭一秒格底片20倍的速度去記錄和分解武打動作,另外更清楚拍攝初水滴 血滴 力度 撞擊 這些軌跡變形的物理性質。也因此在慢速鏡頭的眼皮下,動作演員們都必須真打,否則便不出那種力量與物裡改變。

      金城武演得這個角色,其實也是後來才決定用四川口音來演的,
我想這個決定大大提升了整部片的幽默程度,給人十足的衝突感。也由於角色性格上的固執與彆拗,製造出許多笑點。唯一讓我覺得仍然帶有太過神話的部分在於結局,當天在信義威秀和我看同一場的觀眾看到這一幕時全場大笑,因為地煞頭頭這樣一個練得刀槍不入的絕世高手竟然死於雷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