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文學》妻妾成群

  讀完書我馬上聯想到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發現這兩本書有層次上的差異,《傾城之戀》中的女性角色已開始勇於說出自己的想法;追求理想的愛情、 甚至再婚,而〈妻妾成群)則始終停留在「模糊的感覺」階段。令我不禁好奇蘇童與張愛玲的寫作背景,經查資料得知蘇童1963年生於蘇州;張愛玲1921生 於上海後更令我不解,就層次上來說,書中人物的行為似乎應當相反才合理啊?於是我自己這麼解釋:女性反抗的思想在張愛玲所處的時代剛萌發,她身為一個新時 代獨立女性,同時又是文人,便勇敢地大聲疾呼,因此作品中表現手法較為強烈;蘇童則是站在蛻變過後的時空,試著回過頭去描寫、記錄一個時代的縮影。
 

 
  蘇童筆下的時代,是自古不曾消失的父權社會。父權社會的形成,有因為原配無法生男孩需要再納妾,也有人提出一個茶壺需配五個杯子的論調,如此看來,促 成妻妾成群的原因,一是男人的貪與慾;二是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男人貪與慾的事實在歷代詩句中可見一斑,如:漢羽林郎「男兒愛後婦,女子重前夫」、白居易 長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男人掌握權力後將女性與珍寶畫上等號般蒐集,皇帝後宮三千佳麗,微服出巡見到哪個民女貌美便用進手段據為己有,美女永不嫌多, 慾望永不滿足。傳宗接代的觀念在書中好幾處被提及,然,皆不是以男性姿態描述,反而以女人間爭寵的手段呈現,例如:卓雲為了比梅珊早產子打催產針;用瀉胎 藥害梅珊,或頌蓮想「男孩比女孩好,管他咬不咬人呢?」透過一個女性角色說出帶有濃厚的性別歧視意味的語句,顯示儘管不平等,女人仍堅守這個規則勾心鬥 角,這正是女性最可悲之處。縱使現代社會漸趨開放平等,少子化的趨勢下仍出現性別比率不均的現象,顯示出傳統觀念深植人心,並非短時間可以扭轉,女性尚須 自立自強,不斷爭取。


  書本中妻妾相處,每一步都在設局,言談間雖稱不上刻薄,卻是酸溜溜極盡比喻諷刺之能事,造成這種悲劇結局的原因,第一是人性自私,第二是父權社會中的 沙文主義。自私是人性,有誰願意和別人共享呢?前幾天商界巨擘王永慶辭世,陪伴他事業打拚15年的二房說:「他是個很好的人,當年我陪著他一路走來,直到 後來取了三房,我們的情緣才走向終點」話雖說得婉轉,卻透露出一絲不甘與哀怨。歷代有無妻妾相處和樂融融?想必有,但我們知道大多數無法達到和平。基於自 私的心態,明爭暗鬥無可避免。書中對此著墨甚細,人物的動作、神情,將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如:頌蓮看到梅珊和醫生私通,心中隱隱有幸災樂禍的情緒;卓雲 唆使雁兒對頌蓮下蠱,表面卻仍假意關心,在頌蓮一剪刀將卓雲的耳朵剪下,是不是蓄意?真的「只有天知道啦!」,頌蓮嫌燒樹葉難聞遭傭人抱怨,大太太毓如嘴 上罵傭人們多事,最後仍吩咐傭人「你們給我去燒,別理她」,著實在下人們面前展現她的器度、地位與權利。沙文主義從一句「陳佐千揮揮手說,休想,女人永遠 爬不到男人頭上來」顯示女性地位的低落。頌蓮的身世是傳統女性的悲劇枷鎖,然而她的思想中卻有著抗拒的種籽,這樣的種籽在其身處時代才剛開始萌芽,結尾輕 描淡寫一句「頌蓮說她不跳井」反而刻畫出她對現實不滿卻又無力掙脫的困境,猛力一擊,給讀者極大的心靈震撼與回響。
 


  其實現代相當多女性人口已掌握自主空間,戀愛、婚姻、事業,可以為自己的人生掌舵,不過由於目前是兩個時代的交接點,老觀念的長者仍健在,新觀念的一 代正處壯年時期,難免會有衝突,聯合報繽紛版上常有婦女寫下婆媳在傳宗接代上的不和;或老一輩的人對於現在年輕人戀愛的態度不齒;「穿著Prada的惡 魔」中梅莉史翠普飾演女強人的角色,人們稱之為「女魔頭、工作狂」然而她的助理為她解釋:「如果她是男人,大家就會說『他工作多有效率啊』。」多麼令人會 心一笑?我想這些不平等,除了女性須自立自強,不斷爭取外,時間也會汰舊換新,慢慢將女性地位推上高峰。

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Film》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胡夏演唱,催淚100分的主題曲

       小說也是文學,而這部通俗文學完完全全證明了:「文學除了人物是假的以外,其它都是真的」這個說法,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沈佳宜柯景騰,而我們每個人都曾活過這樣的青春。

       悸動,是每一個在台灣成長求學的人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時一定會出現的情緒,有人是沈佳宜,有人是柯景騰,當然也有老曹、該邊、勃起、胖子或彎彎, 或者只是坐在教室中默默的一份子,甚至率先響應主角們站起來反抗教官的不知名同學。

      我覺得自身是哪個角色不重要,重要的是觀看的同時都可以找到蛛絲馬跡驗證自己的青春, 九把刀精準地抓住一些非常具台灣味兒代表性事物,以及情緒;所有隨著劇情走高轉折可能出現的情緒, 每一個瞬間的「啊!就是這樣啊」「感同身受的大笑」和「無意識勾起的嘴角」都是帶給觀眾的悸動點, 而一個世代的歷史,不就是一群人的共同經驗;共同特有的共鳴聚集而成的嗎?

      不同年齡的人看當然也有不同的共鳴點與感受,現在正在經歷地獄16層 和 17層的學生們,或許無法感受到50 60年代這群人的「教室共鳴」,但體制在改變,人性不會改變,青春期的青澀和懵懂也不會提早開悟,成長階段男女生的差異,迥異的思考模式,透過這部片多少都能點醒對彼此的包容吧。


     對於走過這段歲月的人來說,無論是50s 60s 70s出生的人,多少還能體會這些不老梗非常寫實的過去,就是人生,人生不會一直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但我們仍會努力繼續過生活, 甚至發覺這樣的缺憾才補滿了我們的人生,讓青春留下故事能和朋友一起回憶,然後在那唯一能和你白頭偕老的人之外,還能擁有幾個很棒朋友在背後支持你走過人生的每一個關卡。

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Film》Burlesque 舞孃俱樂部




  Burlesque 是義大利文有人說它是是由Francesco Berni這位詩人身上而來的,因為這位15世紀非常有名的義大利詩人Francesco Berni (1497-1535)原本是在教廷服務,但是詩作上的天份遠遠超過當一個公務員,所以他後來到了佛羅倫斯創作和終老,由於他在當時實在太有名,所以大家將他的詩作稱為poesie bernesca,而他的作品多半充滿著滑稽的戲謔與諷刺,因此後來衍伸出了一種創作形式serio-comedic 嚴肅的喜劇。到了17世紀後才出現burlesque這個字,並傳到法國‧英國等地區,開始被較廣泛的使用在文學、音戲劇創作,Serio-comedic也就是Burlesque目的是要博取觀眾的笑聲,但是整齣戲劇必須秉持著嚴肅認真的精神,所以就諷刺滑稽的手段來達到令觀眾發笑的目的。

       18世紀初期,就有許多作曲家為了burlesque譜曲,由於戲劇的性質如此,因此曲風通常會較為明快或讓人心情開朗激昂,許多時候也用在與嚴肅的議題作對比上,到了19世紀後更有大量歌劇作品產生,而音樂術語上,burlesque也可以是指特定舞蹈韻律感,出現在某些樂章中,像是馬勒第九的第三樂
Rondo-Burleske
 

    回到戲劇方面,19世紀初burlesque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發揚光大,稱作Victorian theatrical burlesque,而當時最常拿來編劇本的題材就是Shakespeare莎士比亞的作品和一些大型歌劇,一直到1890s burlesque才逐漸沒落。當然如果你嫌上面落落長,也提供另一種法較為明快易懂的說法:Burlesque源自burlesco,而burlesco的字根burla在義大利文中就是嘲笑諷刺的意思。

  不過談到舞孃俱樂部的背景,就非得要從上面那一串歷史開始說起了,因為美國的Burlesque正是Victorian Theatrical Burlesque 的支脈,1840s英國人到美國定居之後,1869年在紐約出現了第一場的burlesque show,很快的也與另一種表演結合變成一種三段的表演,包含:第一段,歌曲小品和二流喜劇演員帶有顏色的相聲;第二段,雜技魔術和歌手的獨唱;第三段,大合唱及小burlesque劇諷刺時政或一些大型戲劇。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由於burlesque傳到美國之後本來就不是一流的表演,舞孃俱樂部才將背景設定在一間已經落寞的club並且,表演的橋段也完全符合那樣的背景與娛樂效果,大多是帶有性暗示的小丑表演,性感撩人的歌舞秀......等等。

  讓人不可避免要聯想到Chicago,由於許多的舞步走位服裝樂曲都很類似,
但劇情卻鬆散許多:免不了的權益鬥爭;最後也太輕鬆就爭到了,沒什麼張力,鄉下女大翻身;差不多可以想像得到那個時機點,若即若離的愛情;這邊倒是有搔到癢處,就差了一些衝突和深層的思維,因此若是沒有Christine的賣點,這部片就有點岌岌可危了,因為沒有像Chicago那麼強而有力的後盾讓歌舞隨著劇情自然而然發生。不過舞孃俱樂部最大的好處就是,看完它是娛樂的開心的,好萊烏式地帶給大家歡樂,多虧最後設計的那幾齣舞碼充滿創意,銜接上也俐落無比,才讓大家最後眼睛一亮,在Christine渾厚的嗓音中過足了癮。


  總歸一句話,華麗腥羶。有時會覺得太多就不美了,一切都全憑表演設計者去拿捏。

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Film》Midnight in Paris 午夜‧巴黎

Midnight in Paris 午夜‧巴黎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部近年來最好看的電影,不同於一些具有深刻意義的影片,觀賞之中感到詭譎噁心和悲劇;結束後惆悵和絕望就像纏人蜘蛛網死皮賴臉攀附在身上;晚上睡覺前腦中還不停地謾罵社會現況﹒再順便批判懷疑自己的人生意義一番。
       Woody Allen一出手,說是拍浪漫喜劇,其實根本就是藝術片一支,輕輕鬆鬆就將要表達的教育意義以明快幽默的方式呈現,讓觀眾看電影前﹒中﹒後整個人都快被腦內啡淹沒。Woody Allen自己說:「未來自己拍攝的作品,無論在票房或是細膩度上都難以超越。」因此現在,我想用幾個詞彙來解構這部電影:浪漫﹒驚喜張力﹒哲思意義﹒藝文價值。

  浪漫,首先我要很小心說明這兩個字,這裡的浪漫不是某些模糊不清的膚淺想法,舉例:

「法國是浪漫的地方!」

「浪漫在哪?

「不曉得 大家不都說法國人是最浪漫的民族嗎」

「像是?

「在床單上灑玫瑰花瓣? 光天化日在公園裡擁吻?

.......................................................

  這邊要說的「浪漫」是一種思維與感官上的敏銳與細膩,一種能正視自己的感性,在生
活態度和行為上較不急迫的思考,注意我說的是思維﹒大腦的衝擊刺激,而不是某些因為荷
爾蒙分泌而產生的舉動,因為我個人認知的浪漫,是一種面對事情「not a big deal」的思
考方式;或是接收事情時很個人觀點的,為某人帶來不可多得的歡愉,而這些場景畫面事件
在不懂得欣賞它的人眼中或許是無聊瘋狂或精神喪失的事情。

  浪漫並非只關乎愛情。

  那麼讓我們聽聽Woody Allen的說法-「巴黎真的很浪漫,早晨、下午以及午夜都各有
各的味道」而這部片的最浪漫之處,在於人物角色的感性和復古情懷,拍攝手法也是,影片
開始一到兩分鐘完全沒有對白字幕,我們只看到巴黎這個城市各個角落一天中光線與建築物﹒
人群活動﹒車潮的變化,以蒙太奇的手法取代長鏡頭,拍出很印象派的開頭,而導演選擇了
自認為最浪漫的城市巴黎拍攝,當然都是拍美的部分,一格一個的美景中,整個故事就這麼
不急不徐地開場了。


   驚喜張力,完全在形容劇情本身。上述的影片前一兩分鐘,完全沒有對白字幕,我們看
到一幕幕巴黎白天﹒下午﹒晚上的鏡頭心裡想著接下來呢?是的,沒有午夜,直接跳過午夜,
變成神秘的伏筆,男女主角走入鏡頭 ,男主角後悔著當年沒有停留在這個城市,舊地重遊只
想沉浸在巴黎悠久的文化氛圍中;女主角則是絕對觀光客,美國享樂主義者,對於女主角來
說,用餐時幸運地遇到了朋友和朋友博學的男朋友;對於男主角來說,用餐時不幸地遇到了
女朋友好友的調書袋男朋友,鬱悶與不被裡解的情緒從此渲染開來,在午夜的鐘樓下開始了
時光旅程。

  對於觀眾來說,馬車的出現就製造了一個怪異的大迷團,但一抵達派對現場那種似曾相
似的氛圍,觀眾不解夾雜著期待的情緒油然而生,直到Fitzgerald夫婦自我介紹時,觀眾想
必都跟男主角一樣驚訝興奮。劇本精確掌握人的情緒反應,為苦悶找到了出口,當現實不得
志時有個神祕的小庇護所,大家都容易不顧一切的跳進去,跳進去以後發現這正是自己在追
求的黃金時代啊!他多麼興奮地想告訴他人,但理智告訴他必須守密否則別人會把他當瘋子,
這樣的掙扎與興奮中,或許帶有一點保守秘密的刺激感,督促著觀眾跟著Owen Wilson
直往20年代的時光裡鑽。20年代所有的高潮幾乎都已出場,劇情的走向似乎是個問號時,
冷不防地「美心餐廳」出現了,將劇情推向另一個高潮,而這個高潮更緊扣著轉折,扣住劇
本要表達的意涵,透過主角與亞瑞安娜對比的選擇,點出人類的不滿足現狀;與歷經挫敗與
鬱悶時逃避的心理。



  藝文價值上,Woody Allen把美國片娛樂的特質般到重視電影藝術的巴黎,其最重要
的貢獻就在於以娛樂的手段,重新詮釋並解構1920年代的文學家﹒藝術家﹒甚至當時的生
活形態,透過Woody Allen的重新詮釋,要說是幽默也好武斷也好,畢竟導演主導了呈現
結果,但是訊息傳送到每一個觀眾眼裡後,腦袋裡產生的重新建構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透
過這種反覆不斷的解構再建構,正是造就藝術文學鼎盛年代不可或缺的過程,想想文人雅
士後來在Cafe de Flore或是各個沙龍中,評論彼此的言論或作品,不就是這麼一個激盪
的過程才難能可貴嗎?

  另外,如果不認識Midnight in Paris 中的文人雅士,他們的名單如下,有空可以google一下:

Fitzgerald夫婦Scott FitzgeraldZelda

Hemingway Juan Belmonte Garcia

Gertrude Stein

Picasso


Dali

Luis Bunuel

Lautrec
紅磨坊

高更


  Ahhhhhhhhh long way to go...Finally我要大大崇拜woody Allen一下,
如果不是本身的涵養如此,怎麼能撰寫並導出這麼一部上乘之作呢? 希望他活久一
點呀,The world today need you!!!!!!!!!!!!!!!!!!!!!!!!!!!!

2011年7月30日 星期六

《Film》武俠




       武俠的拍攝有兩個主要的目的:想要回歸傳統;又想打破傳統,想回歸到武俠片帶給觀眾的心裡悸動;想打破近年來越來越誇張不實的成份。


       陳可辛導演認為「邵氏電影1967年由王羽主演的獨臂刀 算是影響那個世代小孩最多。」
60年代陪伴那時孩子成長的國片,也就是幾乎都是武俠片,不過當時科技與拍攝手法都還有限,因此大多也就是千篇一律的效果。到了70/80年代,李小龍的出現又掀起了另一波的武俠浪潮,隨著視覺藝術的要求,拍攝技術的進步,或者可以說是某位導演的個人偏好,而他又剛好拍了許多部武俠片,讓大家對於武俠片的映像偏離到一個虛無飄渺的境界,爾後出來的一些武俠片,多著重在視覺效果或場面派頭上,對於劇情的設計;人物情感的拉扯就多有疏忽。


       不過這些年間2000年李安導演導的臥虎藏龍就打破了武俠片的視野,劇情的發展與伏筆,仔細想想故事裡牽扯的愛恨情仇與人物間情緒的轉變,玉嬌龍偷寶劍與秀蓮的打鬥;玉嬌龍在客店裡的炫耀性打鬥;玉嬌龍逼得俞秀蓮痛心疾首反目;玉嬌龍最後和李慕白的竹林對決,每一場打鬥背後都事有所出,不為了製造武打鏡頭而隨意安插打鬥。而結局正鄭如好的武俠小說一般,不全然的大好大壞,而是留下淡淡一抹給觀眾。

      武俠在劇情的書寫,場景選擇上都回歸到非常現實,感覺就是真實會發生的事,
除了傳統武俠片帶給人的感性的悸動外;他又創造了一個理性的角色-四川補快,以相當醫學科學的角度,從中醫的穴道,針灸著眼,去探究武俠功夫對於人體造成的傷害。

      拍攝特別用了大量的慢速鏡頭,將畫面以一秒500格的速度分割,
相當於普通鏡頭一秒格底片20倍的速度去記錄和分解武打動作,另外更清楚拍攝初水滴 血滴 力度 撞擊 這些軌跡變形的物理性質。也因此在慢速鏡頭的眼皮下,動作演員們都必須真打,否則便不出那種力量與物裡改變。

      金城武演得這個角色,其實也是後來才決定用四川口音來演的,
我想這個決定大大提升了整部片的幽默程度,給人十足的衝突感。也由於角色性格上的固執與彆拗,製造出許多笑點。唯一讓我覺得仍然帶有太過神話的部分在於結局,當天在信義威秀和我看同一場的觀眾看到這一幕時全場大笑,因為地煞頭頭這樣一個練得刀槍不入的絕世高手竟然死於雷擊。

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聲樂》OMMM (A Capella de la France)


來自法國的人聲樂團OMMM

 
  這場表演可說是無敵high啊!!把國家音樂廳變成演唱會搖滾區,內容從巴西剛果

到歐洲美國;爵士嘻哈到東方泛音,它們創造了屬於他們自己的世界音樂,整場表演

的橋段設計從戲劇出發,融合歌唱舞蹈的成份,靠一支音叉定出基準音後台上沒有任

何樂器,靠著人體這個大音箱台征服觀眾。

Sam的低音超級厲害,有時整首歌他幾乎從頭唱到尾,solo的橋段時還可以同時

唱bass聲部又有b box的節奏出現,完全不知到他嘴巴是怎麼運作的,好忙碌阿!!!

Mathis一直弄出一些令人焦躁的高音奇怪聲響,但是說到他的泛音技巧實在沒話講,

已經能夠調整泛音和原本的低音相同音量,並控制泛音唱出旋律,我完全配服得無體

投地。
Mélow是爵士轉音天后,一口氣千迴百轉完全讓聽眾過癮,與Manon Mayon

合唱Chui pas une fille時又唱又跳的挑逗舞姿,搭配
Mayon清亮好聽得聲音


  Manon和Mathis其實是整個樂團聲音飽和的關鍵,他們不那麼突出但是將中音填

滿如果只有Melow和Mayon的獨唱就略顯單薄,加上了Samuel渾厚的低音
和Manon


Mathis中間的小零件嗓音,整個樂團因此而飽和,完美!



樂團簡介


OMMM 代表著創團的五位元老:
Olivier 、 Manon 、 Mayon 、 Mélow + 混音師Léo

2004 在學校相遇
2005【創團:Olivier 、 Manon 、 Mayon 、 Mélow + 混音師Léo】
2007【Olivier返鄉/Mathis、Sam加入:
ManonMayon
MelowMathis、Sam
2010 發行第一張專輯【echo system】完全自己譜曲填詞

成員簡介


饒舌Manon
 融合福音和雷鬼,Manon中性、低沉有力的嗓音,帶領極具節奏的字句游走於旋律之間。

放電機Mayon
 靈魂人物,嬌小的身軀散發獨特的個人魅力,劃出漂亮的聲線。

爵士女伶Mélow
 細緻的歌聲與Mayon相呼應,慵懶的呢喃唱法挑逗每個聽覺神經。

泛音Mathis
 結合嚴謹和瘋狂,絞盡腦汁玩弄聲音,挑戰任何對歌唱的想像,最近還學會了超強的東方泛音。

B-Box神人Sam
 操控樂團節奏,爵士鼓、刮唱片加電音的Remix,用超重低音震盪靈魂。

Visit them www.ommm.fr  (BTW their web is well made)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Trumpet recital》號角聲響X

演出者:小號/何忠謀,鋼琴/黃士蘋

曲目:

C.Debussy : Fetes (德布希 節慶)

H.Sutermeister : Gavotte de Concert (蘇特曼斯特 音樂會嘉禾舞曲)

N.Bacri : Concerto No.2 (巴利克 第二號協奏曲)

J.Ibert : Impromptu (伊貝爾 即興曲)

Campo Frank: Times  (康柏 歲月)

1. Good times
2. Hard times
3. Time to go

Weinberg, Mieczyslaw : Concerto (凡貝格 協奏曲)

1. Etude
2. Episode
3. Fanfare

--------------------------------------------------------------------------------------------

這次臨時被朋友邀請來捧場,由於在下對小號是沒什麼研究,

因此目標是發掘一下小號的特色與寫曲技巧運用,

這篇網誌當然著墨於樂曲和越氣特色上啦!

選了其中三首很喜歡的來做介紹:

德布西 的 節慶 Fetes

  是德布西
於1899年完成的交響組曲【夜曲】中的第二首,全曲由雲/節日/海妖之歌

三段組成,他曾解釋:「夜曲,在此並不是指一種曲式,而是一種特殊的氣氛及對印象

與光彩的暗示
」,第一段 雲 Nuages 是描寫雲在海面上倒影的光影形態,第二段 節慶

 Fetes 描寫假期時的Boulogne森林,最後一段海妖 Sirens 加入了人聲,描寫人魚誘惑

而致命的歌聲。

  節慶一開用44拍,但三連音的結構製造出類似58拍子的感覺,並且由長笛連續高

音不斷反覆製造緊湊感,隨後豎笛一連串由低而高的音群
(可以說是這首樂曲的動機

也不斷重複出現,讓音色更豐滿,
利用樂器在正拍與後半拍上交錯出現,營造熱鬧對

唱的效果,再用98拍拉長旋律線,
歡騰熱鬧的氣氛自然而然流瀉,第二段銅管以號角

的姿態出現,推疊在原來的旋律之上,推向高潮,旋律一轉,動機讓木管在下面跑,

行軍一樣銅管音樂好像軍人經過市集一般,樂曲結束由不同樂器反覆同一抹旋律,淡

淡地消失。


康伯(1927 - ) 的 歲月Times

  1927在紐約出生,歲月是一首為Tomas Steave寫的小號獨奏曲,寫曲時期望它是

一首超技獨奏曲,全曲分成三個樂章Good Time/Hard Time/Time to go,每個樂章中都

有許多快速音群及大跳的音程,除此之外也用了很多手法展現小號不同的音色,像是

弱音器的使用,及手掩蓋號嘴的方式。

  當然,看完上面的簡介就會大概猜到這不是一首多麼好聽的的樂曲,而是一個樂

章結束了觀眾都不知道它結束而呆坐在那邊不曉得是否應該拍手的現代音樂,
不過這

也是曲子有趣的所在囉
~因為Campo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在玩樂器;試可能,所以說

這曲子的珍貴在於展現演奏者技巧與小號樂器音色的各種可能性上。

  拜這首曲子所賜我才得以一窺來小號眾多的弱音器!! 光是平常在樂團裡會出現的

就至少有四種,它們分別是:Straight Cup Wawa和 Hrmen 當然它們每個都能產生不

同的聲響效果,straight就是最平常的尖形弱音器,它將小號的聲音變小,但似乎將

金屬的特質放大,感覺在演奏西城故事或是比較兵荒馬亂時的情節時很適合這種音

色。而Cup顧名思義,它長得像杯子,平平的底部不像Straight一樣,它的音色就比

較溫和,感覺丟掉金屬的特質,改以木質溫暖悶哼的聲音取代,最後是Wawa,沒錯

它發出的聲音就是wa~wa~wa~wawawawa地像嬰兒在叫那樣,想像電影卡通配樂中,

有某件悲慘或倒楣的事情發生時會出現的音效,而Wawa只要把頭拔掉就會變成

harmen了,不過我有點不太記得harmen出來的音色....sorry....


凡貝格(1919-1996) 的 協奏曲 Concerto for trumpet in B flat

  我個人覺得真是一首結構很完整又有趣的好曲子呀!!雖然仍舊是非常的"現代"哈哈

不過據說此曲是
凡貝格生前的最後一首協奏曲,那想必是聚幾十年功力的曲子吧?

Weinberg是華沙的猶太人,父親是作曲家並在當地一間猶太劇院擔任總監,因此

Weinberg可以說從小就受到感染,在音樂的戲劇張力掌握上非常敏銳。它一生總共寫

了150首曲子,其中有26首交響曲;19首奏鳴曲;17首弦樂四重奏;7部歌劇及其它。

全曲用了傳統的三個樂章Etude/Episode/Fanfare,第一樂章練習曲非常地

幽默俏皮,簡直有讓人身在馬戲團的感覺,一開始小號就是一連串的音階,不斷模進

的音群,隨後也是非常動感且默劇年代的感覺,用了大量的不和諧音程在樂器間的對

話與和聲上,但聽起來非常逗趣且順耳。最後又回到了一開始的音階,首尾呼應地結

束在小號的音階中。

  第二三樂章是連在一起的,第二樂章間奏曲柔和沉穩許多,多了許多樂團和小號

對唱的片段,不同於第一樂章的展技,這個樂章是展現音色的好時機,其中也出現許

多第三樂章的小動機,末段小號優美的旋律之後,其它樂器零星出現將結束歸於寧靜。

第三樂章直到信號曲以非常號角的結婚進行曲動機開頭,正當大家感到奇怪時,調

性一跑;曲調一變又完全不見婚禮進行曲的成份,Weinberg還加入了卡門 及 彼得洛

西卡 的片段,讓這首曲子充滿了驚喜與搞怪的幽默。不過以上整個段落都是小號一個人

的獨奏,也可以說是整首樂曲的裝飾段落,直到樂章進行到一半,伴奏才以三拍的姿態

進入,而且伴奏初進來的旋律就是第一樂章的動機,最後鐵琴又冷不防地敲出第三樂章

開頭婚禮進行曲的片段,讓整首曲子非常連貫緊密,當所有樂器漸漸隱沒,讓人以為會

是消失不見的結尾時,又突然第一聲齊奏,砰,俏皮地結束。




  總之,Weinberg的這首曲子可說是今天整場音樂會中我最喜歡的一首曲子啦!!

回家以後做了許多功課才寫出這篇網誌,畢竟不熟悉的領域要花特別多時間去長知

識啊!也感謝孔的邀請及耐心為我解說小號弱音器的差別。

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Ballet》Giselle 吉賽兒 全本 (英國皇家芭蕾舞團)

       芭蕾最早源於古拉丁文 Ballo,跳躍的意思,文藝復興時期,芭蕾在義大利是一種穿插在貴族大型宴會中的小型表演:「席間芭蕾」,後來佛羅倫斯名門梅第契家族的女兒嫁到法國皇室才把芭蕾帶進了巴黎宮廷,之後慢慢演變成法語的Ballet,規模也越來越龐大成為:「宮廷芭蕾」,第一齣大型的芭蕾舞劇於是在1581年誕生,從此巴黎成為世界芭蕾藝術的中心。



Adam Adolphe (24 July 1803 – 3 May 1856)

是浪漫時期重要的劇作家,他專為歌劇和大型芭蕾舞劇作曲,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今天要談的《吉賽兒》,同時他還有數十部歌劇作品:《隆瑞莫的馬車夫 Le postillon de Lonjumeau》《我若為王 Si j'étais roi》...等,他著名的聖誕頌歌《聖善夜 Holy Night》,被認為是歷史上第一首被廣播播放的音樂作品。



        接著要介紹的是德國抒情詩人,也是思想家和評論家、革命民主主義者-

Heinrich Heine(亨利希 海捏) 13 December 1797 – 17 February 1856

        Adam Adolphe的吉賽兒就是受他的詩歌啟發而創作的。其實許多作曲家,像舒曼或舒伯特都有以他的詩歌為藍本來作曲。海涅童年時代家鄉兩度處於法國革命軍的占領統治,法國人在該地區實行進步的民主改革,使受歧視和壓迫的猶太人獲得平等待遇,這些政治的變動讓海涅對民主、自由、革命的嚮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求學階段熱心從事文學創作,出版了《詩歌集》和《旅行速寫》奠定了詩人的地位46歲結識馬克思加深了他的社會主義思想,陸續寫了多部評論作品、政治詩和諷刺詩。晚年癱瘓在床將近八年,雙目也近乎失明,59歲病逝於巴黎。

        吉賽兒的劇本即根據Heinrich Heine的妖精故事創作,相傳中世紀時德國有個古老的傳說:有一位喜愛跳舞的少女,在要結婚前不幸去世,死後變成了舞蹈妖精Willy (薇麗),每到夜裡就會從墳中出來,誘惑年輕人與她狂舞到筋疲力盡而死。



這次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將故事分成兩幕

【第一幕】萊茵河畔小村莊

鄉下女孩吉賽兒愛上了喬裝成洛伊村民的伯爵,但母親希望她嫁給森林的守護者獵人,

為了阻止吉賽兒對伯爵的愛,母親還告訴她薇麗妖精的故事,

但吉賽兒不聽勸阻仍然繼續與伯爵幽會並一起參加葡萄收城慶典,

還在慶典上受封葡萄酒女王。

伯爵的侍從私下警告他一群狩獵者將要到來,其中也包含伯爵的未婚妻,

伯爵嚇得躲了起來,而這一切都被躲在木屋後的獵人看在眼裡。

為了迎接貴族的到來,吉賽兒獻上舞蹈,並高興得對女伯爵說他訂婚的消息,

女伯爵(伯爵的未婚妻)贈予了吉賽兒一條名貴的項鍊為謝禮,

並因為疲勞借宿在吉賽兒與母親的木屋裡,

狩獵者一群人要繼續前進,為了讓女伯爵能夠隨後加入,

將號角掛在木屋前,方便女伯爵休息好了能招喚他們。

獵人發現了伯爵的劍與號角上有同樣的徽紋,於是吹起號角要揭發他,

當獵人吹起號角,守獵者一群人馬上趕了過來,而女伯爵走出木屋看見她的未婚夫,

像眾人介紹他們的關係與婚約,吉賽兒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精神錯亂拿起伯爵的劍自殺了。




【第二幕】吉賽兒森林中的墳墓

獵人守護著吉賽兒的墓,夜晚看到薇麗精靈倉皇逃離,

當他再度回到墓前,精靈女王現身沼澤地,召喚所有的薇麗精靈,

並把吉賽兒的靈魂引出墳墓將她也變成薇麗精靈,

獵人被精靈們逼迫著狂舞最後摔入湖水中溺斃。

精靈女王回頭又命令吉賽兒去誘使剛來到森林裡的伯爵,

吉賽兒一再警告伯爵不要墓碑上的十字架,但伯爵把持不住走向吉賽兒和她開始共舞,

就在伯爵快要筋疲力盡之際,黎明破曉,解除了薇麗的魔法,伯爵癱軟在森林中,

而吉賽兒純真的愛也讓她的靈魂脫離了精靈女王的掌控,回到墓穴中長眠。




       這齣芭蕾最經典的地方在於每個人物有自己的固定旋律,伯爵出現時一定是以小號吹出的明亮的號角旋律,無論他是以伯爵的身分;還是喬裝村民,吉賽兒一個愛跳舞的小女孩則是一句三拍的舞曲,由長笛來演奏,獵人好像是定音鼓(?)這有點記不清楚了。

       總之除了Adolhpe原本設計的音樂配合舞蹈外,英國皇家舞團這次還加了許多有趣俏皮的劇情橋段,像是吉賽兒剛與伯爵相識之初,以數花瓣的方式確定伯爵的真心,一開始算出的答按是He doesnt結果伯爵偷偷把一片花瓣拔掉,就變成He does了。還有伯爵夫人來到村落時吉賽兒睜著一個村莊小女孩的眼睛打量伯爵夫人,還偷偷的抓起女伯爵的裙襬摩擦臉龐。

       全本中劇情一面進行,一面穿插芭蕾橋段,有時是單人舞;有時時雙人舞;這之間則夾雜著團體舞,一開始吉賽兒與伯爵的雙人舞;葡萄收成時有好幾對雙人舞也有團體舞,吉賽兒為貴族獻上的單人舞,薇麗精靈群的團體舞和最後伯爵與吉賽兒靈魂的雙人舞蹈....等等,總是每一個劇情橋段都有至少一支舞來代表,因此伴隨著人物音樂的提示性與舞者肢體動作,這一齣浪漫淒美的芭蕾巨作也變得更親民更易懂了!

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Violin Recital》五嶋龍Ryu Goto

美籍日裔的五嶋龍今年才23歲,三歲就開始學小提琴,

七歲時就公開演奏帕格尼尼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

他不旦是個技巧精湛的小提琴家,同時也是美國哈佛大學物理系的學生。





這次他來台灣演奏,我很訝異許多日本人到場聆聽,

整個音樂廳裡到處都可以聽到日語的交談,

足以見得日本民眾對他引以為榮的支持;以及日本民族的團結力。

這次的曲目上半場是普羅高菲夫F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

和帕格尼尼我心惆悵變奏曲,兩首風格迥異的曲子非常過癮。

一開始我並沒有買節目單,但一開場聽到普羅高菲夫這首曲子就愛上它了,

五嶋龍和伴奏者的琴音將糾結煩擾演奏的淋漓盡致,

第二樂章的的快板緊張激動的憤怒,連帶到第三樂章的孤寂沉靜,

最後由第四樂章的明亮一掃而空,最終卻仍回歸哀戚。

光這一首曲子,大概就有半個小時之類的吧!

結束時觀眾的掌聲持續到五嶋龍走進又走出二次鞠躬感謝才漸漸休止,

之後的每首曲子皆如此,他精湛的技巧和源源湧現的情感

總讓觀眾屏息凝神;如癡如醉,每首曲子結束鼓掌都鼓超久的!





帕格尼尼我心惆悵變奏曲開始就一掃前曲的氛圍,

乾淨俐落的技巧在六段變奏中展現,每一段變奏都有一個主要炫技:

滑音開放式和絃,震音,大幅度跳躍,撥弦,下弓和絃,四弦分奏和絃。

尤其左手撥奏技巧對於我這個外行人還是第一次現場聆賞,

整個驚訝到不行,是後來買了節目單才知道原來這就是這首變奏的技巧賣點啊!

大家都屏氣凝神地盯著他演奏,一結束就爆出掌聲。





下半場也是兩首曲目:布拉姆斯D小調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拉威爾吉普賽人

我覺得不拉姆斯這首哀悼好友的曲子被他詮釋得相當感人,

尤其是第二樂章整個美到我起雞皮疙瘩,

他手上那把琴的共鳴,媽呀好美,

可能是1722年的史特拉瓦里名琴與超棒演奏家相互加分作用吧!





最後拉威爾的吉普賽人,和上半場相似,

一首表現掌握情感氛圍一首表現技法,

讓觀眾意猶未盡連續安可了三次。

非常充實的一個晚上啊!不同樂派的音樂;情感與技巧兼具,

應該是讓我這次衝動的買票的原因。

之前曾聽過另一位外國演奏家演奏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綺想曲,

當時只覺得驚為天人的技巧卻不特別感動,

那天在愛樂電台聽到五嶋龍演奏相同的曲目,

技巧似乎只是附加物,華麗的琴音裡仍流洩出濃郁的情感,

讓我立刻就去買票,哈哈哈!

今晚一聽,果然是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