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Film》Burlesque 舞孃俱樂部




  Burlesque 是義大利文有人說它是是由Francesco Berni這位詩人身上而來的,因為這位15世紀非常有名的義大利詩人Francesco Berni (1497-1535)原本是在教廷服務,但是詩作上的天份遠遠超過當一個公務員,所以他後來到了佛羅倫斯創作和終老,由於他在當時實在太有名,所以大家將他的詩作稱為poesie bernesca,而他的作品多半充滿著滑稽的戲謔與諷刺,因此後來衍伸出了一種創作形式serio-comedic 嚴肅的喜劇。到了17世紀後才出現burlesque這個字,並傳到法國‧英國等地區,開始被較廣泛的使用在文學、音戲劇創作,Serio-comedic也就是Burlesque目的是要博取觀眾的笑聲,但是整齣戲劇必須秉持著嚴肅認真的精神,所以就諷刺滑稽的手段來達到令觀眾發笑的目的。

       18世紀初期,就有許多作曲家為了burlesque譜曲,由於戲劇的性質如此,因此曲風通常會較為明快或讓人心情開朗激昂,許多時候也用在與嚴肅的議題作對比上,到了19世紀後更有大量歌劇作品產生,而音樂術語上,burlesque也可以是指特定舞蹈韻律感,出現在某些樂章中,像是馬勒第九的第三樂
Rondo-Burleske
 

    回到戲劇方面,19世紀初burlesque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發揚光大,稱作Victorian theatrical burlesque,而當時最常拿來編劇本的題材就是Shakespeare莎士比亞的作品和一些大型歌劇,一直到1890s burlesque才逐漸沒落。當然如果你嫌上面落落長,也提供另一種法較為明快易懂的說法:Burlesque源自burlesco,而burlesco的字根burla在義大利文中就是嘲笑諷刺的意思。

  不過談到舞孃俱樂部的背景,就非得要從上面那一串歷史開始說起了,因為美國的Burlesque正是Victorian Theatrical Burlesque 的支脈,1840s英國人到美國定居之後,1869年在紐約出現了第一場的burlesque show,很快的也與另一種表演結合變成一種三段的表演,包含:第一段,歌曲小品和二流喜劇演員帶有顏色的相聲;第二段,雜技魔術和歌手的獨唱;第三段,大合唱及小burlesque劇諷刺時政或一些大型戲劇。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由於burlesque傳到美國之後本來就不是一流的表演,舞孃俱樂部才將背景設定在一間已經落寞的club並且,表演的橋段也完全符合那樣的背景與娛樂效果,大多是帶有性暗示的小丑表演,性感撩人的歌舞秀......等等。

  讓人不可避免要聯想到Chicago,由於許多的舞步走位服裝樂曲都很類似,
但劇情卻鬆散許多:免不了的權益鬥爭;最後也太輕鬆就爭到了,沒什麼張力,鄉下女大翻身;差不多可以想像得到那個時機點,若即若離的愛情;這邊倒是有搔到癢處,就差了一些衝突和深層的思維,因此若是沒有Christine的賣點,這部片就有點岌岌可危了,因為沒有像Chicago那麼強而有力的後盾讓歌舞隨著劇情自然而然發生。不過舞孃俱樂部最大的好處就是,看完它是娛樂的開心的,好萊烏式地帶給大家歡樂,多虧最後設計的那幾齣舞碼充滿創意,銜接上也俐落無比,才讓大家最後眼睛一亮,在Christine渾厚的嗓音中過足了癮。


  總歸一句話,華麗腥羶。有時會覺得太多就不美了,一切都全憑表演設計者去拿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