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第一次看全本貓劇,當時台北小巨蛋還沒誕生,在場地擁擠的國父紀念館演出,我看完就喜歡上各種不同的貓,他們的衣著化妝,並且對The invitation to Jellical ball印象深刻,可能跟不斷重複的旋律,還有一個聽不懂的單字Jellical有關吧!其它也就說不上哪裡特別好看。
沒有震撼的大場面,感人肺腑的高潮,或警醒的意涵,在百老匯的音樂劇中它是比較輕鬆的小品。睽違六年,不知道是舞台設計;音響效果;視覺變化還是科技進步,或是我成長了 ,注意到好多六年前沒有看到細節.....
首先是序曲,我注意到樂曲本身的結構,似乎就是用對位寫出來的!!一開始鋼琴彈的那段詭異的旋律是第一主旋律,伴隨低音銅管和貓叫,還有一些電子音效,第一旋律再次出現時第一小號吹起第二旋律,幾小節後第二小號跟著出現,吹出第一小號呼應的旋律,又一陣混亂後,第一旋律的模進旋律出現,大部分的樂器齊奏,最後利用低音銅管爬升的音階,搭配第一主旋律從小調模進變成大調較光明的色彩結束。
整齣音樂劇有多種風格的音樂及舞蹈,音樂隨著貓隻不同的特色變化,一開始的Jellical songs大合唱是首融合多旋律的重唱曲,從一隻一隻獨唱敘述,將氣氛帶往歡樂的合唱高潮,然後穿插哈雷路亞,轉為神聖的教會音樂。後來的Gumbie cat 和 Rum tum tugger又是截然不同的風格,當戲院貓在訴說當年的戲劇時,暹羅貓搭配的舞蹈正是泰國傳統舞蹈,音樂也是在主旋律之下用泰國傳統的音樂伴奏,韋伯實在是太偉大了哪哪哪!!!
另外除了模仿貓咪的動作及叫聲,肢體動作也表現出高傲的;瘋狂的;愛撒嬌的各種神態,舞步更融合了古典芭蕾,體操,特技和現代舞。
無論是視覺聽覺上都非常多元,而且音樂的強弱快慢和舞蹈都配合貓特有的神經質,可能前一秒還平靜高傲下一秒又歡騰,或是狂歡時太吵被人丟玻璃瓶,靜止一下又馬上開始跳舞。
噢!另外這些演貓的舞者們都非常的強大,因為歌詞真的是非常多又長!有時一整串一整串的句子,不但要連接順暢還要一邊跳舞,有兩隻貓真的非常厲害,是兩隻神經病的瘋貓,Mungojerrie And Rumpelteazer他們一邊跳躍,翻滾,還要亂吼亂叫唱歌,女舞者比較不行,還是聽得出來上氣不接下氣,男舞者就真的強,完全聽不出氣有亂掉或有喘息。
以上,是六年後看完的感想,我想,六年後如果還有機會再看一次,注意到的重點和引發的思考一定又不一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