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書我馬上聯想到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發現這兩本書有層次上的差異,《傾城之戀》中的女性角色已開始勇於說出自己的想法;追求理想的愛情、
甚至再婚,而〈妻妾成群)則始終停留在「模糊的感覺」階段。令我不禁好奇蘇童與張愛玲的寫作背景,經查資料得知蘇童1963年生於蘇州;張愛玲1921生
於上海後更令我不解,就層次上來說,書中人物的行為似乎應當相反才合理啊?於是我自己這麼解釋:女性反抗的思想在張愛玲所處的時代剛萌發,她身為一個新時
代獨立女性,同時又是文人,便勇敢地大聲疾呼,因此作品中表現手法較為強烈;蘇童則是站在蛻變過後的時空,試著回過頭去描寫、記錄一個時代的縮影。
蘇童筆下的時代,是自古不曾消失的父權社會。父權社會的形成,有因為原配無法生男孩需要再納妾,也有人提出一個茶壺需配五個杯子的論調,如此看來,促
成妻妾成群的原因,一是男人的貪與慾;二是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男人貪與慾的事實在歷代詩句中可見一斑,如:漢羽林郎「男兒愛後婦,女子重前夫」、白居易
長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男人掌握權力後將女性與珍寶畫上等號般蒐集,皇帝後宮三千佳麗,微服出巡見到哪個民女貌美便用進手段據為己有,美女永不嫌多,
慾望永不滿足。傳宗接代的觀念在書中好幾處被提及,然,皆不是以男性姿態描述,反而以女人間爭寵的手段呈現,例如:卓雲為了比梅珊早產子打催產針;用瀉胎
藥害梅珊,或頌蓮想「男孩比女孩好,管他咬不咬人呢?」透過一個女性角色說出帶有濃厚的性別歧視意味的語句,顯示儘管不平等,女人仍堅守這個規則勾心鬥
角,這正是女性最可悲之處。縱使現代社會漸趨開放平等,少子化的趨勢下仍出現性別比率不均的現象,顯示出傳統觀念深植人心,並非短時間可以扭轉,女性尚須
自立自強,不斷爭取。
書本中妻妾相處,每一步都在設局,言談間雖稱不上刻薄,卻是酸溜溜極盡比喻諷刺之能事,造成這種悲劇結局的原因,第一是人性自私,第二是父權社會中的
沙文主義。自私是人性,有誰願意和別人共享呢?前幾天商界巨擘王永慶辭世,陪伴他事業打拚15年的二房說:「他是個很好的人,當年我陪著他一路走來,直到
後來取了三房,我們的情緣才走向終點」話雖說得婉轉,卻透露出一絲不甘與哀怨。歷代有無妻妾相處和樂融融?想必有,但我們知道大多數無法達到和平。基於自
私的心態,明爭暗鬥無可避免。書中對此著墨甚細,人物的動作、神情,將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如:頌蓮看到梅珊和醫生私通,心中隱隱有幸災樂禍的情緒;卓雲
唆使雁兒對頌蓮下蠱,表面卻仍假意關心,在頌蓮一剪刀將卓雲的耳朵剪下,是不是蓄意?真的「只有天知道啦!」,頌蓮嫌燒樹葉難聞遭傭人抱怨,大太太毓如嘴
上罵傭人們多事,最後仍吩咐傭人「你們給我去燒,別理她」,著實在下人們面前展現她的器度、地位與權利。沙文主義從一句「陳佐千揮揮手說,休想,女人永遠
爬不到男人頭上來」顯示女性地位的低落。頌蓮的身世是傳統女性的悲劇枷鎖,然而她的思想中卻有著抗拒的種籽,這樣的種籽在其身處時代才剛開始萌芽,結尾輕
描淡寫一句「頌蓮說她不跳井」反而刻畫出她對現實不滿卻又無力掙脫的困境,猛力一擊,給讀者極大的心靈震撼與回響。
其實現代相當多女性人口已掌握自主空間,戀愛、婚姻、事業,可以為自己的人生掌舵,不過由於目前是兩個時代的交接點,老觀念的長者仍健在,新觀念的一
代正處壯年時期,難免會有衝突,聯合報繽紛版上常有婦女寫下婆媳在傳宗接代上的不和;或老一輩的人對於現在年輕人戀愛的態度不齒;「穿著Prada的惡
魔」中梅莉史翠普飾演女強人的角色,人們稱之為「女魔頭、工作狂」然而她的助理為她解釋:「如果她是男人,大家就會說『他工作多有效率啊』。」多麼令人會
心一笑?我想這些不平等,除了女性須自立自強,不斷爭取外,時間也會汰舊換新,慢慢將女性地位推上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