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書中舉例無數、報表、曲線圖、翻來覆去地說明,其實都圍繞著一個主軸:「全球化經濟對各種社會、經濟體制是壞事也是好事。」因為全球化在某些環境
可能提升財富,但是在某些局勢不穩(政治、氣候、市場運作不良)的地方卻成為貧窮陷阱。全球市場沒有一處不受政治控制,先進國家都喜歡高談闊論自由貿易,
其實關稅壁壘到近代還是存在,一些不得已的利益關係、政治手法,都牽制著全球經濟脈動。
首先就要釐清美國為何在這場「向下沉淪的競賽」中佔盡優勢,天時、地利,最重要的是拓荒者精神和科技的進步,當然拓荒者精神是科技進步的推手,美國棉
農憑著一股堅毅造就機械化,使美國成為全球紡織產業轉型後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另外,廢物利用-將棉籽從無用變成有用,站在經濟的角度來看非常實惠;站在
現今保育的角度來看又非常環保。雖然美國棉農也曾遇到一些政治問題及法條的規範,使得轉型不順遂,但是由科學發現及應用建構的良性循環,讓美國在全球化的
環境下不斷累積財富。
那麼何謂向下沉淪的競賽呢?勞工價成本問題。作者首先要推翻血汗工廠是十惡不赦的制度這個事實,事實上它們的形成有些原因來自勞工的正向力,從農業社
會轉型到工業社會,背負家庭重擔的婦女;盼望脫離家鄉苦日子的熱血青年,造成企業這樣壓低成本的競賽似乎成為產業轉型或文明社會「進步」的必經過程,重點
是這些勞工許多是樂於這麼做的,而享受資本主義帶來甜美果實的人卻在大聲疾呼,這樣的現象弔詭得令人不解,這也是作者決定寫作此書的原因。
世界上有許多灰色地帶,我們無法指出放任經濟、自由貿易、集權管理、政府介入孰是孰非,更不能武斷決定採取哪種經濟制度。經濟層面上,資本主義和共產
主義其實應該相濡以沫,解決眼前的問題。它們的關係就像在野黨和執政黨,彼此是對立的,但是當它們在對立中各自進步,那就是人民最大的福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