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音樂史》白遼士 - 女巫安息日之夢

Dies Lrae影響後世作品系列2:白遼士 - 幻想交響曲 第五樂章「女巫安息日之夢」
Berlioz - Symphonie Fantastique(Op.14) 5 Movement “Dream of the Witches' Sabbath”

創作背景:
       1827年,白遼士在法國欣賞到Shakespeare的戲劇Halmlet並陷入對擔任女主角的演員Harrit Smithson的瘋狂迷戀中,但Harrit Smithson只把白遼士當作另一個瘋狂的劇迷愛慕者,白遼士的種種殷勤得不到任何回應,最後轉化為這首他的第一部交響曲。

樂章解說:
1. 夢與熱情(Reveries; Passions):由慢板到熱情的快板
2. 舞會(A Ball):3拍的圓舞曲,不太快的快板
3. 鄉間風景(Scene in the Country):慢板
4. 斷頭台進行曲(March to the Scaffold):中板到快板之間
5. 女巫安息日之夢(Dream of the Witches' Sabbath):稍緩版到快板

        主角是一個戀愛中的年輕音樂家,在絕望下吸食鴉片,接著做了一連串的夢,先回憶沒有遇到她之前自己的快樂與沮喪,接著想起遇見她後自已神經質的絕望和嫉 妒。第二樂章他在舞會上快樂地跳著舞,迴旋的舞步中又偏偏右瞥見了他的愛人。第三樂章他在鄉間遇見了牧童,一切都很靜謐,直到愛人又出現,許多焦慮的問話 又被激起,牧羊人吹響了牧笛但仍然得不到答案。第四樂章中音樂家殺死了他愛慕的人而被送上斷頭台處死。最後音樂家愛慕的女人轉化為女巫的形象。


第五樂章簡介:
       在這個樂章中白遼士預見了主角的葬禮,古怪的安魂曲響起,毛骨悚然的場景。C大調單簧管誇張地吹奏出「固定樂想」(描繪所愛慕的人轉化為女巫的形象) 交響樂部分使用複節奏表現 困惑的場景,降E大調的單簧管對所愛慕的人吹奏出嘲諷的音調。莊嚴的鐘聲在遠處響起,中提琴、雙簧管輕聲奏出舞曲旋律(類似貝多芬第九號的終樂章),末日 經(Dies irae)的音樂旋律出現,低音絃樂器開始演奏女巫們的輪舞音樂,使用賦格形式表現。最後,輪舞音樂旋律與末日經旋律結合(也參照貝多芬第九號的終樂 章),絃樂部分使用弓背演奏,為這段音樂增添妖魔嬉鬧的鬼魅氛圍。這一樂章被稱為「音樂史上第一個用文學方式描寫鬼怪的交響曲作品」。(節錄自陳威仰教授 為NSO撰之樂曲解說)

聆聽提示:
3:16 Dies Irae的旋律由比Tuba還低的罕見銅管第一次吹奏
7:49 Dies Irae的旋律第二次由長號群
8:16 首創罕見的演奏法「弓背擊弦」影片:1976年巴黎,由指揮大師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指揮法國國家交響樂團演出。

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

《弦樂六重奏》Devil's Trill (魔鬼的顫音)

       晚上去聽了Nemanja Radulovic等人的弦樂六重奏,完全就是享受!其中有一首去年才發表的曲子非常有意思:Spring in Japan 日本之春。

        由A. Sedlar為 Nemanja Radulovic 創作的,一開始席德勒是為了要幫Radulovic寫新曲子,但是苦於缺乏靈感,在2011年日本311海嘯發生後,他每天看著新聞報導災區畫面,內心悲 傷重新思考類文明與這個事件背後的意義,決定寫下這首紀念曲,原定標題為Japan Fantasy因為其中充滿席德勒對日本的想像。

        相當有畫面的一首曲子,從災難還沒發生前的寧靜,西方人對東方世界神秘感與智慧靈性的刻畫,然後是一段日本名曲Sukiyaki的旋律,帶來歡樂的氛圍,接著警笛,地震,海嘯,以提琴模仿得非常出色,一陣混亂後Sukiyaki的旋律再現,象徵災後的重建。


歐洲首演連結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音樂史》Listz - Totentanz (李斯特 - 死之舞)

 Dies Irae影響後世作品系列1:Listz - Totentanz

究竟李斯特想表達什麼?他又如何運用了Dies Irae的旋律在這首作品中?

標題清晰:德文Tod就是死亡的意思,而Tanz是舞蹈。

由於音樂史與基督宗教密不可分的關係,Dies Irae在死亡這個議題意義非凡,

於是李斯特在創作這首和死亡有關的曲子時,

運用了Dies Irae開頭的旋律,巧妙地將它交替纏繞在旋律中。

它是一首變奏曲,五段變奏中經過了許多次的轉調,最後回到d小調上。

這首曲子的結構是導奏-主題-五段變奏-尾奏

導奏的部分,使用了大量的不諧和音程,可能是李斯特想象中的死亡,

進入主題以後Dies Irae的主旋律出現在左手,也有了一定的和聲進行。

李斯特曾對表示:「1838年看了比薩斜塔裡的壁畫後,羅馬教會聖歌Dies irae的旋律和變奏就出現在腦海中。」

於是1839他開始初步寫下這首作品,在1849年時完成並且發表,

然後在1859年時,他將它重新修訂過後,譜成雙鋼琴曲。




影片:俄國鋼琴家 ValentinaLisitsa 演奏版本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音樂史》Dies Irae 震怒之日

偉大的繼抒詠 - Dies Irae (震怒之日) 

音樂史又一發之Youtube無奇不有:竟然連KTV版旋律對照拉丁歌詞版的Dies Irae都有!!!!

Dies Irae (中譯:震怒之日) 是天主教舉行安魂彌撒時,聖經儀式走到了Sequence(繼抒詠)的階段時要唱的標準聖歌。


羅馬時期,教會聖歌-繼抒詠被大量譜寫,由於最後實在過於氾濫,教會修訂只保留了四首最重要的:
(1)復活節 - Victimae Paschali laudes
(2)聖神降臨節 - Veni sancta spiritus (天主聖神,求你降臨)
(3)聖體聖血節 - Lauda Sion (熙雍,請你吟詠歌唱)
(4)安魂彌撒 - Dies irae (震怒之日)


影片中的記譜法是中世紀四線紐碼譜,由上而下是中央C / A / F / D,

Dies Irae 對後世作曲家有極深的影響,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最重要的開頭旋律fa mi fa re mi do re re...

後世音樂家的作品很喜歡拿這段旋律來入曲,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

一種是作曲家想創作與死亡相關的音樂時,另外就是作曲家在緬懷追悼其他的音樂家時,

以下是四首受到Dies Irae影響的例子:
(1)Berlioz - Symphonie fantastique
(2)Liszt - Tatentaz (Tod死 tanz舞)
(3)Rachmaninoff - Rhapsodie on a theme by Paganini
(4)Ysaye - Vidin Sonata Op27-2 (Obsession)


另外,因為西方音樂最早和宗教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為了榮耀上帝,音樂充其量只是經文詩歌的附屬品,並不具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樂曲沒有有固定節拍,一方面是不希望聆聽者跟著打拍子,

一方面也是因為節奏大多是跟著經文,有時是主祭唱獨唱,有時合唱會加入,或是穿插。 


 樂曲連結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音樂史》布蘭詩歌 Carmina Burana

中世紀偉大詩歌集 - Carl Orff 's Carmina Burana

念西音史時念到中世紀俗樂Goliard songs中最出名的Carmina Burana (布蘭詩歌),一時興起竟然在Youtube上找到由UC演奏的完整版!!!!

圖為布蘭詩歌中的命運之輪,命運女生轉動着它讓人生高低起伏,輪子轉到最上面時,接著就會往下了,因此在高處時也不要洋洋得意。

演奏連結:版本2007/6 由UC Davis Symphony Orchestra, the University Chorus and Alumni Chorus, and the Pacific Boychoir 在Mondavi Center at UC Davis演出

篇章
Fortuna Imperatrix mundi
I. O Fortuna
II. Fortune plango vulnera
III. Omnia Sol temperat
IV. Ecce gratum
V. Uf Dem Anger
VI. Floret Silva
Vll. Chramer, gip die varwe mir
VIII. Swaz hie gat umbe, Chume, chum, geselle min, Swaz hie gat umbe
IX. Were diu werit alle min

In taberna
I. Estuans interius
II. Olim lacus colueram
III. In taberna quando sumus

Cour D'amours
I. Amor volat undique
II. Dies, nox et omnia
III. Stetit piella
IV. Circa mea pectora
V. Tempus est iocundum
VI. Dulcissime
VII. Blanziflor et hellena - ave formosissima